【校友名片】
于庆泉,我校2003届园艺专业本科、2006届食品科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现任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葡萄酒技术中心主任助理兼研发创新部总监,高级工程师,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酿酒师、一级品酒师。曾获首届全国葡萄酒品酒技能大赛冠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酿酒大师、中国酒业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剩余87%农大岁月:
一杯葡萄酒的启蒙
于庆泉,中国葡萄酒行业首位80后“酿酒大师”,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走出的葡萄酒诗人。
谈起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求学岁月,他仍记忆犹新。1999年考入园艺专业的于庆泉,因两门课与葡萄酒结缘:“当时的葡萄酒专业还没建设完善,只是一个方向,但段长青教授的葡萄酒工艺学和葡萄酒品尝学两门课程让我对这个专业结下浓厚兴趣。记得品尝学的一节课上,段老师让我们分享品尝一款葡萄酒后的感受,面对满室沉默的同学,我硬着头皮说酒里有大蒜味,引得哄堂大笑,没想到段老师肯定了我的回答,解释说这是一种还原性风味。”正是这份鼓励点燃了他对葡萄酒的探索热情。
另一件令于庆泉印象深刻的,是大三时候在昌平十三陵农场的实习。在昌平十三陵的苹果园里待了一个多月,学习修剪苹果树。苹果树很高大,还得拿着锯和剪刀爬到树上去,一开始大家都不敢上去。后来经过老师和果园负责人的示范和引导,大家都“放飞自我”了,很多女同学都敢爬到树顶上修剪苹果树。“知识,在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中,其实还隔着很远的路程。无论是我们当时在昌平的实践,还是咱们学校现在在做的科技小院,可以说,实践才是我们农科学子的立学之本。”本科毕业时,他获得学校推免资格,开始追随段长青教授投身葡萄酒研究。
于庆泉(左四)硕士毕业答辩
大地初酿:
在华夏酒庄读懂风土
2006年,于庆泉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在桑干酒庄度过两个月实习期后,他被派到秦皇岛昌黎,参与一座全新的酒庄的筹建工作(也就是今天的长城华夏酒庄)。
虽然新酒庄的规划和设计是段老师和另一位老师共同做的,于庆泉前期也参与了这项工作,但去了以后,把自己参与的规划设计转变为现实落地,他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与困难。不止有来自工程建设方面的现实约束,还要和当地农民种植户打交道。酒庄与农民种植户达成协议,酒庄按协议高价收购葡萄,农户保障葡萄质量。农户却总是在心里犯嘀咕,当不能满足葡萄种植的预期收益时,还要花那么多成本保证葡萄质量吗?“光靠合同约束不了人心”,他钻进农户地头算经济账,饭桌上用白话讲品质故事,慢慢地赢得了他们的真心认同。
跨越半球:
智利山谷里的信任之藤
2010年,于庆泉来到安第斯山脉西麓的圣利亚酒庄。中粮集团收购的这座智利酒庄,将5400亩葡萄园交到他手中。语言障碍率先发难——在收购的当地管理团队中仅两人懂英语,其他人只会说西班牙语。“先攻克数字!”就这样,他从最简单的数字学起,边打交道边学语言,慢慢做起来。
更深的鸿沟还在文化。当询问工作进度,总得到“能完成”的承诺,但截止时往往不能完成;对事物做评价时,“好”对应的西语是和中文的语境完全不一致的“还行”,导致对当地人来说,来自中国的管理人员似乎总是特别严格;以及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此外,他们还面临信任问题。当中国面孔首次出现在葡萄园,种植户们疑虑观望,由于收购葡萄需要在葡萄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要去看、双方签订合同,当地种植户们是不太信任他们的,对他们能不能按时付款、讲不讲信用抱有怀疑,“第一年没有人把葡萄出售给我们。”第二年通过其他的业务合作,展现公司信誉,赢得了当地种植户的信任,一些人开始把葡萄卖给他们,到第三年就有很多人主动找过来了。双方经过磨合走向了融洽。
携手巨匠:
顶级佳酿的平衡哲学
于庆泉(右一)与米歇尔·罗兰在贺兰山东麓
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与世界酿酒大师米歇尔·罗兰的合作,让于庆泉领悟了顶级佳酿的奥秘。于庆泉曾向罗兰请教葡萄酒的调配原则,罗兰笑着说:“It's genius.(这是天赋。)”但于庆泉在与其接触和交流中,慢慢有所感悟,比如对平衡的把握,首先是对葡萄成熟的把握,体现在对当地葡萄生长和成熟过程的理解。有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葡萄已经成熟了,但它没有,因为在前期的栽培上,有些工作没到位,让葡萄既没有成熟,也成熟不了。“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把栽培管理的方式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果你错过了这个点,后面再去弥补也是实现不了的。”此外,“平衡”更要求酿酒师对酒的各个组分有充分的理解和了解,在大脑中要有一个完美的拼图,然后做取舍、去组合,这不只是科学,更像艺术。于庆泉认为,顶级的酒就像一件艺术品,非常依赖酿酒师个人的审美和对世界的理解。
根系千年:
古老文化的当代展藤
2020年,一场特殊的仪式在桑干酒庄举行。于庆泉带领团队将越冬的葡萄藤从土中轻轻托起,这个被称作“展藤”的农事操作,首次升华为文化盛典。怀来葡萄埋土越冬历史悠久,元代《农桑辑要》就有记载。于庆泉认为,这就是我们的风土特点,埋土出土是风土,破土而出的嫩芽象征希望,以人为藤,太极的张弛之势为展藤,当一整套太极拳落势,一束完整的水墨葡藤便也跃然眼前,寓意新一年的生机无限——第一届展藤节从文化创新上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第二届展藤节以“春牛启耕”为主题,即老黄牛拉着木犁开耕;到第三届,太极大师杨德战在葡园起手推掌。藤蔓张弛如太极韵律,冬藏春发暗合阴阳之道。当太极收势与藤蔓舒展在镜头里重合,千年农事与东方哲学完成对话。“我们要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风土。”在他推动下,曾被视作成本负担的埋土传统,逆袭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于庆泉主持第五届长城桑干酒庄展藤节
通过“展藤节、采收节、封藏节、桑干日”“三节一日”IP活动,更多消费者走进了长城桑干酒庄,直观了解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与中国高端酒庄的种植与管理模式,长城桑干也使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葡萄酒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行业思考:
中国佳酿的未来之路
于庆泉(左一)参加新华社组织的首届顶级
中国葡萄酒榜单评选斩获TOP1
于庆泉作为葡萄酒酿造行业资深从业者,他认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葡萄酒的品质水平已经显著提升,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准。通过盲品对标,将中国顶级酒与同价位、同品种的国际名庄酒进行品评,结果发现国外名酒并非总是占据绝对优势,有时中国酒在品质上甚至表现更佳。当前制约中国打造顶级葡萄酒的核心因素在于“审美”和“文化”。“中国酿酒师需要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这是塑造顶级酒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追求技术层面的精进和品质分数的提升是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理解并能够塑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文化内涵的风格。同时,国际顶级酒庄的成功不仅在于酒本身的品质,更在于其独特的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统一的品牌形象以及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和号召力。相比之下,中国顶级酒虽然在品质上有时能与国际对手平视甚至超越,但在品牌塑造的系统性、文化底蕴的挖掘与呈现,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推广和声誉建立上,存在明显不足。于庆泉总结道,中国顶级葡萄酒的崛起,既需要内在品质与风格的卓越,也需要外在品牌与影响力的强大,两者缺一不可。
寄语母校:
守正创新的百廿荣光
母校双甲子校庆之际,于庆泉希望在校师弟师妹认识到,农业既传统又现代,是链接古老农耕文明和未来创新科技的纽带,发扬农大朴实作风,树立远大目标和行业情怀,坚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强农之前锋,农业大有作为。强国兴农中农大,百廿风华正青春!
文字:发展231陆靳勇
编辑:荆彦婷
审阅:仇莹
发布于:北京市线下炒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